查看原文
其他

情商高的人,关系再好也不帮人做这4件事,情商低的人逢人就帮

十点周美好 十点读书 2024-02-02


听过一句话,人生所有的努力,无非两种结果:


见笑或者见效。


最终会获得哪种结果,全看你如何经营。


这两年,关于人际交往的故事越来越多。


有的关系处理好了,会成为一生的朋友;


有的关系没处理好,反倒会落下笑柄。


那么,与人交往,我们又该守好哪些原则,顾好哪些分寸?


下面这几条,请你一定不要忽视。




做人要聪明一点。


不管亲戚有什么事,只要没通知你,就一律装作不知道,事后也别追问。


为什么呢?


朋友曾讲过一件事,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,有事没事总喜欢混圈子。


周围有朋友要请客吃饭,或者家里亲戚有什么事情,不管人家有没有告诉他,他都会热心肠地凑热闹。


有次回家,正巧碰上家里几个朋友,私下悄悄张罗着晚上要吃烧烤。


他当时看出了他们没想声张的意思,自己也不过是路过的时候听到三言两语,可依旧没多想,晚上就跟着去了。


“我现在都记得他们看见我的样子,一桌人,突然间就沉默了。”


“他们诧异地看着我,我也无辜地望着他们。”


那一顿饭,他吃的那叫一个抓心挠肝。


他分明感觉到了身边坐的人有什么话想说。


但看见他,想说的话都换成了客气的微笑。



也是那一场局让他明白了:


原来在人际交往中,不管谁家有事,只要别人没通知你,就说明你们情分不够,又或者说,那场饭局就不该你去参加。


如果只本着一颗好奇心就去了,到头来尴尬的不仅是自己,还有请客吃饭的人。


当然,这样的交际原则也有一个例外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:


红事不请不去,白事不请自去。


有人会说,这不是陋习吗?


其实不然,这不仅是费孝通笔下的《乡土中国》,更是一种生命延续的传承,是香火气,也是人情味。


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骨子里的温良。


所以,它可以成为一种例外。


人际交往最重要的,就是要分清什么样的场合该去,什么样的场合不该去。


如此,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分寸。


要知道,聪明人的拳头,都长在脑子里。


很多时候控住了场合,也就把握住了人际交往的本分和界限。




看过一个问题:


跟蠢人交流是什么感觉?


有人回答说:


跟蠢人交流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,你说的每一句话,他都想要反驳。


这类人的口头禅是:不是!


你以为他会有什么新的观点,结果仔细听来,就是换了个说法重复你刚才的内容。


亦或是为了反驳而反驳,只有论点没有论据。


之前看一个综艺,节目中有个供大家讨论的话题:


#选专业的选热爱的还是选热门的#



李雪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


我觉得大家如果没有热爱的,就选热门的。


没想到对方立马辩驳:不对,我觉得真得选热爱的。


李雪琴一时语塞,只得一字一句再次强调说:


如果你实在没有热爱的,就选热门的,这句话的问题在哪?


没想到对方还在坚持己见:我觉得不要选热门的。


李雪琴无语了,继续追问道:如果你根本没有热爱的你选什么?


结果对方回答:我没有热爱的,我选一个喜欢的。


此话一出,全场爆笑了起来。


真是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”。


有人说,这就是学霸与学渣对话的悲哀。


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的逻辑,但就是会不自觉地把你的智商拉低后再对话。


甚至会一上来先反驳你,然后大玩文字游戏,把你说的意思换几个词表达,包装成自己的“独特见解”。


跟这种人对话,实在是太累了。


在心理学上,这种人被称为“反驳型人格”。


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:


不管你把话说得多么有逻辑,他都要反驳你,怼你几句。


“不,不是的!”就是他们永恒的开场白。


而这种习惯性反驳,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


他们试图通过“反驳”这件事,来证明自己有多厉害。


而面对这样的人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:


当他开始反驳的时候,尽可能迅速地终结这个话题,要知道:


位置不同,少言为贵,认知不同,不争不辩。


努力克制自己的反驳欲,才算守好了人与人交往的分寸感。




曾仕强说过一句话:


一个人内心有什么想法,马上表现出来,其实对你是相当不理想的。


天真无邪其实是好事情,但是在后天的环境,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没有修养。


我们可以适当的表现,但是也要记住,不要乱表现。


这里的乱表现,放在人际交往中有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:


对待初次认识的人,你是怎么对待的。


身边曾经就有这样一个朋友,性格很开朗,见人很热情。


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,觉得她就是个开心果。


但这样的关系没能维系多久,听说她就和周围人闹掰了。


原因,全在于她这张嘴上。



她在和人交流时,从来都不会注意亲疏关系。


无论是刚认识的陌生人,还是熟识的老友,只要遇到,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。


不是聊自己的家事,就是谈论身边朋友的隐私。


殊不知前者会让倾听者很有压力,而后者则会让倾听者毫无安全感。


时间久了,身边的人渐渐意识到:


要想自己不成为别人的谈资,最重要的,就是跟她保持距离。


这样一来,愿意跟她交朋友的人就越来越少了。


社交关系中,“交浅言深”一向是交往大忌。


有时候你以为的真性情,殊不知在对方眼里就是情商低。


要知道,人与人之间,多的是只能存在于特定对象之间交谈的话题。


不要一时觉得投缘,就随意亮出底牌。


更不要因为脑子一热,就随意袒露心声。


聪明的人都知道,对待刚认识的人,可以聊聊天气,聊聊电影,聊聊明星。


就是别聊自己,别聊其他人的隐私。


苏轼曾说:交浅言深,君子所戒。


好的相处之道,不是一上来就推杯换盏、称兄道弟。


而是把握住社交场合的限度,由浅入深的了解和接触,反倒更利于关系的推进。




不知道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?


他们霸道、强势,遇事总喜欢给别人出主意。


能力强点还好。


一旦能力不太够,出的主意又没法真正帮到对方,反倒会加速关系的破裂。


看过一个视频。


一女孩去闺蜜家诉苦,说自己的工作太难干了,领导就跟故意为难她似的,脏活儿累活儿都给她,完了到了发奖金的时候,却一点也没她的份儿。


“我不想干了,我太累了,我想辞职。”


听着女孩诉不完的苦楚,闺蜜也跟着抱怨起来,说着说着,一时间情绪上来了,干脆劝女孩:


“实在不行咱就不干了,你放心辞职,我朋友那边正好公司缺人,我给你推荐过去。”


女孩一听来劲了,也没管闺蜜推荐的是什么岗位,第二天去了公司就辞职了。



结果呢,岗位有是有,但跟女孩工作经验对口的文员工作早就招满了,只剩下前台工作还有空缺。


女孩迫于下个月的房租要交,手头还有信用卡得还,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工作。


没干两周,她又去找闺蜜抱怨,还隐隐带着几分指责:


“你看你给我介绍的啥工作啊,每天就是端茶倒水,分发快递!”


“还不如我之前那破公司呢!”


短短几句话,瞬间让闺蜜的心跌落谷底,也葬送了这段本会和平相处的友谊。


社交关系一条重中之重的法则,就是:


在关键时刻,千万不要免费帮别人做决定。


你心里想着“都是好朋友帮个忙怎么了”。


殊不知在对方眼里,从你说出口那一刻,你就要为这个决定全权负责了。


倘若你的决定不能让他变得更好,你就成了这件事的罪魁祸首。


要知道,我们永远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自然也无法对他现在的情绪感同身受。


贸然地替别人做了决定,就是一种“越位”。


到头来很有可能得不偿失。


成了,对方不一定记得你;


败了,你一定有错。


何苦呢?



最近热播的电视剧《繁花》中,金科长在奉劝徒弟小汪时,说过一句话:


做事情时,心可以热,头一定要冷。


其实,说话也是一样的。


人和人的交往,难免会有不少激情澎湃的时刻。


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明白,不管那一刻你有多么想和对方交心,头脑一定要冷静。


这不仅是自保,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。


当然,说了这么多,也不是劝你:干脆不要社交了。


“社交”这件事本来就是工具。


一旦用好了,皆大欢喜,四两拨千斤。


所以,不要担心规则繁多,也不要畏惧处事艰难。


人虽然渺小,但是人能学,能修身,还能自我完善。


人的可贵,就在于人自身。


人这一生,本就是一步有一步的风景,一程有一程的感悟。


点个【在看】,愿我们都能在世俗中修炼自己,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,守好与人交往的底线。


轻松做人,乐观处事。


共勉之。


你有过交浅言深,或是替他人做决定的经历吗?你又有那些“社交秘笈”,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分享。





作者 | 周美好,食一碗人间烟火,饮几杯人生起落。

编辑 | 张敬,两眼带刀混账到老。

主播 | 夏萌,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▼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情商高的人,关系再好也不帮人做这4件事,情商低的人逢人就帮

十点周美好 十点读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